2021年9月20日,就在中秋节的前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乐的气氛。但是那天,一个悲痛的、震惊的消息,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北京通州一居民小区因电动车电池在室内充电,引发火灾,烧死一家五口人!真是惨痛,令人嘘唏不已!就在同一天上午,通州区另外一个小区也发生了电动车自然的事情,物业从楼道抬出来的时候只剩了一个骨架,所幸发生在白天,及时发现,没有人员伤亡。
于是人们再一次提起了有关“严禁电动车在室内充电”的规定,可是为什么屡禁不止?经常出现电动车(或电池)在小区安全通道以及室内充电呢?到底是居民不自觉?还是国家这条规定不切实际?还是电动车质量问题呢?
或许这几个方面都有。很多高层住宅居民对电车室内充电充耳不闻,不以为然,认为是小题大做,心存侥幸。还有一种现实情况是:居民小区电动车存放、充电设施不完善,充电设施不够,居民不得不将电动车或者电地推到室内充电。现在很多居民小区,甚至是一些高档小区,只注重安保、容积率、户型、绿化等外部条件,对与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小细节问题视而不见,其中就有各种车辆的存放、充电问题。以至于很多小区的物业与消防管理部门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消防部门不检查的时候,电动车,自行车随意的堆放在楼道里,或者是通过电梯拉到住室内,或者是随意扯拉电线进行充电,物业部门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而闻讯消防部门进行检查,物业部门马上把电动车,自行车推出楼道,堆放在露天野外,管你外边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与之相对应的是开发商的停车位,停车场不断涨价、待价而沽,倒逼着业主去购买价格不菲的停车位,充分暴露出资本的罪恶性,这引发了社会的撕裂,甚至上访。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违规充电的危害,但为什么在国家三令五申、反复强调的情况下,仍然有人铤而走险,在室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原因究竟何在?
近几年来,很多城市的物业管理者“为民服务办实事”,服务居民出行“后一公里”,和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厂商达成共建协议,在大中型小区周边,安装了充电桩和充电柜,供社区居民使用。一些企业也开发了公用充电桩查询APP,供人们按图索骥,寻找距离自己最近的充电桩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可以看到,从国家到城市到社区,这方面的软硬件设施在不断升级。如今,很多社区周边甚至出现了多家厂商的充电桩、充电柜,在竞争中更好地为车主提供服务。
那么,究竟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一小部分车主仍然会选择将电动自行车或电池搬上楼呢?
据调查,一些车主表示,电动充电桩的充电价格不低,这恐怕是一小部分车主不愿在公共充电桩充电的原因。
0.3元和2元的选择
现在,杭州很多小区安装了统一的充电桩,比如广宇·东承府,充电模式大同小异,刷卡充电,按次收费,单次充电时长4-6小时不等,时间到了自动断电。
但使用过的车主普遍反映,这种模式充电价格太贵了:“一般刷两次卡才能充满,这就是2块钱,一个月就是60块钱,我们家一个月电费也用不了这么多。”
有市民还反映,充电期间还不能拔插头,不然就要重新刷卡计费。有时候临时有事用车,充到一半就要拔掉,特别可惜。
据杭州一位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业内人士说,普通电动车充满电需6-8小时,耗电约为1度。
如果在家充电,峰电价格:0.568元/度,谷电价格:0.288元/度。同样是充1度电,谷电3毛钱不到。使用第三方运营商设备充电费用,是上楼回家充电费用的7倍。
而且,据很多车主表示,在室外充电采用的是预付费方式,也就是先付费、再充电。充电期间不能拔插头,不然就要重新刷卡计费。如果这期间车主急需用车,将电池提前取出,则剩下的费用也无法返还,不能继续使用,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充电的成本。
算过了这笔经济账,估计很多人就明白为什么一些车主坚持要把电池搬入室内充电了。
此外,还有一些社区物业使用公摊电费给充电桩供电,这等于是用居民交过钱的电,再次卖给居民,也令很多居民无法接受。社区物业在选择哪家充电桩企业进社区时,也有一定的进场费,这部分费用并不全是返还给居民。当物业管理者发现运营充电桩能赚钱,于是便当中间商赚差价,提高电费价格和进场费。水涨船高,第三方运营商企业为了盈利,便抬高面向居民的充电价格或减少充电时间,变相提高充电成本。
商业运营进小区,为什么推广有难度?
随着对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需求的上升,大概五六年前,先从杭州开始,有企业设计生产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随后走向全国。
因为是市场行为,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波折,比如居民小区与运营企业合作模式。结合业内人士介绍和我们走访,目前第三方运营商与居民小区合作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交进场费模式。通常一套设备(一般是1台主机、10个插口)一次性交费三五百甚至上千元不等,主要看第三方运营商和小区管理者谈判协商的结果。
进场费应属于小区共有收入。问题是进场费最终去了哪里,有没有入账并服务业主,大家并不清楚。
另一种是交电费的模式。小区管理者根据实际用电量,向第三方运营商收取电费,用多少收多少。
可后来小区管理者发现运营充电桩能赚钱,开始当中间商赚差价,提高电费价格。水涨船高,第三方运营商为了盈利,便抬高面向居民的充电价格;或减少充电时间,变相提高充电价格。
据调查了解,公共充电桩用的电,不少用的是小区的公摊电,业主们已经交过钱了,居民充电相当于交了两次钱。
山东省的探索:把充电价格降到,让居民懒得把电动车带回家
引入第三方运营商,让电动自行车自愿“下楼”充电,是当下减少电动车充电火灾隐患较为实际可行的办法之一。
问题在于:1.如何把充电价格降下来;2.充电模式如何规范化。
来看看山东省的办法。这次征求意见稿中,特别提到了用电价格的问题,明确居民住宅小区充电设施用电,执行“居民生活用电”标准,即0.555元/千瓦时(度)。
如此一来,充电价格公开明确了,不仅价格降下来了,小区管理者无法从中谋利。
比如收费模式,《意见稿》明确为“电费+充电服务费”价格形成机制。
也就是说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经营企业,可以向用户收取电费和充电服务费两项费用。电费执行政府规定电价政策,充电服务费实现市场调节价,由企业自主定价。收费模式明确后,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企业运营,势必会更加规范、透明。
业内人士给杭州的建议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运营商有五六十家,其中一半左右在杭州。
这些企业已经摸索形成不少好的经验做法,比如将保险业务融入充电服务,为每一位充电的居民购买安全保险,如果充电时引发火灾,可赔付10万元等。
我们在采访这些企业时,他们特别提到了几个关键词——
“标准”。政府相关部门能否考虑制定出台杭州市电动自行车充电政策意见,规范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合作模式、明确充电基准价格、统一配套服务设施,探索出一条市场化解决问题的路子;
“钱”。能否研究制定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方式,并明确要求,如需调整基准价格和收费方式、充电时长等,须经业主大会表决通过;
“物业管理”。能否和《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结合起来,比如进场模式,应明确规定这笔收入要纳入小区共有收入;
“黑白名单”。建议相关部门挑选优质运营商,发布电动自行车充电运营商“白名单”,规范运营商准入门槛,方便有需求的小区引入合作;当然,不好的要淘汰。
明年3月开始违规充电会被罚
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既是对邻居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浙江省消防条例》和明年3月1日实施的《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都对电动自行车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充电作出了明确处罚,罚款200元。
同时《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还明确,发现违规给电动车充电的,业主有权投诉、举报。物业服务人应当进行劝阻、制止,必要时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
这条规定如何执行?
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介绍,物业服务人接到业主举报,或者在巡查发现有违规给电动自行车充电的,可以通过拍照记录,保存证据,报告给消防部门。经核实无误,便可以进行处罚。
罚款还是次要的,违规给电动自行车充电,还有可能面临行拘,甚至更严重的处罚。
比如5月31日,杭州八堡社区某小区李某在睡觉前,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门口,私自从房屋内拉出插线板给电动自行车充电。第二天凌晨,充电中的电动自行车突然起火。
此次火灾是由李某的过失引起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四条第(二)项之规定,李某被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12日。
结语
安全充电,是人们的心愿。想要真正解决这个民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只凭堵或禁解决不了根本,光靠居民举报也不利于社区的团结和谐,希望城市管理者和有关部门能进一步实地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杜绝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引发的惨痛悲剧。
生命安全高于一切。治理电动自行车火灾,既要时刻警醒、严防死守,又要变堵为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民生“短板”。没有管不住的“痛”,只有放任造成的“伤”。
此文来自于充电桩视界
本文主要围绕【恩泽能源】的产品服务特点进行详细介绍,通过对《北京通州电动车电池室内充电_引发特大火灾的思考》全方位的分析概要描述,以诚信为本合作共赢的理念打造更值得信赖的品牌!